(相关资料图)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曾经以煤炭资源闻名的石拐区经历了“依煤而建”,到“缘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石拐区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境。面对严峻形势,石拐区逐“绿”攀“新”,探索出一条从“黑色记忆”迈向“绿色崛起”的转型之路。
生态修复,是石拐区转型发展的第一课。近年来,石拐区累计投入近12亿元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多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21.5%增长到现在的35.5%,稳居包头市第一,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气,来自于“硬核经济”的加速奔跑。2021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被确定为石拐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明阳集团正式落户,仅用时9个月就完成了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投产全过程,开辟了资源枯竭城市向新能源产业转型的新赛道。
短短几年的时间,石拐区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强的跨越。以明阳包头基地为龙头,目前已成功引进山西天宝、中车戚墅堰所、中科传感、永益众兴等30余家配套企业,14项风电装备制造成果填补了自治区产业链多项关键环节空白,本地化配套率超过85%以上,形成6个核心部件和20个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
“自投产以来,园区已生产3000多套风电设备,广泛应用于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等地100多个项目,累计发电约550亿度。”石拐区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宇介绍,2025年上半年,石拐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78亿元,占全市71.3%、自治区37.5%。
石拐区这幅经济“增长曲线”并非一枝独秀,而是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合奏。“挑大梁”工程捷报频传,投资64亿元的内蒙古能源集团包头地区2×66万千瓦煤电项目加速推进,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百亿度,预计年产值达22亿元。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亚新隆顺投资20亿元实施13个技改项目,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伸。特种合金产业焕发新机,拓鸿项目建成投产,和顺、英可瑞等项目先后落地,推动传统硅铁向高纯硼合金等高端产品跃升。积极培育“新势力”,新引进低空经济企业8家,瞄准未来“空中出行”和“航空服务”的新赛道,数字经济方面聚集起一批检验检测、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为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文化与旅游的交织,让转型的脉络更加清晰。近年来,石拐区深度盘活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不断更新旅游发展理念,扩大旅游产品供给,通过突破“景点孤岛”的局限,逐渐形成“三核引领、7地8线”的全域旅游格局,让游客从“直奔目的地”转向“沉浸过程”。
“以前村里一年能见到几个外地人?现在一到节假日,停车都得排队。”五当召镇青山村村民辛玉德感叹。依托茂密的植被、优美的风景和依山而建的民居建筑,青山村大力实施“彩韵青山”文旅项目,发展起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我们有一处煤炭科普体验馆,还有亲子采摘、农耕体验。原来‘靠煤吃饭’,现在‘靠景生财’,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创业。”他笑着说,“石拐不只是绿了山,更是亮了心。日子比以前有奔头。”以“旅游+”为催化剂,石拐区激发产业乘数效应,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吸引游客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00万元,同比增长9%。
产业的嬗变,是转型的骨架;民生的改善,则是转型的灵魂。石拐区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打造自治区首批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包十五中校园标准化建设顺利完成,建成内蒙古铁路技术创新产业园,实现开放大学独立运行办学。全市首个“中医+智能”康复科建成运营,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医疗卫生基层基础和硬件设施,年就诊人数突破1.6万人次,健康“红利”惠及千家万户。推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开创“直播带岗”“零工小市场”新模式,持续开办青年创业培训、技能提升班等,让就业服务更“接地气”……转型的力量,不止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也在街头巷尾的微光之中。一件件民生实事、一组组温暖数字,正构成石拐转型发展最动人的注脚。
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黑色煤城到绿色家园,从发展困境到重焕生机,这座曾经依靠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今正向着全面建设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先行区目标铿锵迈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