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视频行业正掀起一场变革。
2021年12月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以下简称“《细则》”)明确规定,短视频平台不得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
这或许意味着,影视剧解说类短视频即将面临“寒冬”。
以“3 分钟看完一部电影”“x 分钟快速看大片”为标题,截取影视剧精彩片段,将故事梗概配上花式字幕……相信很多人都在视频平台上刷到过这类短视频。
此类影视剧剪辑由于门槛低、容易上手,吸引了众多入局者。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在版权侵权方面。
一般情况下,影视剧等长视频的生产模式是平台自制或斥巨资购买版权,短视频平台简单搬运就能赚到足够的流量,严重侵犯影视作品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曲解影视作品内容的主旨原意。
和力传播集团策划总监高承远认为,此次短视频新规的出台,首先传达出一种正面的理念,那就是保护版权、尊重原创。随着互联网的迭代发展,曾经一度倡导“免费经济”,从听歌、影视到文库,中国的内容创作领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近几年随着消费者版权意识的提升,整个社会对盗版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新规就是要重申尊重原创。
“新规还内在地厘清了一个长期困扰业内人士的问题,那就是创作权与传播权之间的博弈与平衡。通常情况下,明星和官员因为特殊的身份,在公众的知情权面前让渡了部分隐私权,短视频新规也是如此,抑制了部分传播权甚至是对原创者也有益的影响力收益,从而保护了原创权。”高承远进一步阐释道。
身处互联网时代,原创影视作品与短视频二次创作之间的关系,可谓既密切又微妙。
版权问题是视频行业的沉疴,随着行业“内卷化”的加剧,侵权纠纷案件恐将愈演愈烈。因此,如何权衡长短视频之间的界限,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成为当前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承远看来,视频版权保护的痛点在于侵权主体和侵权行为难以界定。“新规中提到的主体都是短视频平台,那么,普通用户基于非盈利目的,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改编和引用,是不是也不合规,是否需要处理?哪怕是写专业的学术论文,也避免不了一定数量的合理引用。另外,如果是针对机构,什么样规模的引用算是引用,一张影视画面,可以不?几个简单的镜头的分析,可以不?既然不能一刀切,那么具体的度在哪里?很难清晰界定。”
以抖音为例,抖音在平台审核规则中提到,作品含有对影视综艺内容进行低成本剪辑、录屏、图片轮播等行为属于不合格,但何谓“低成本剪辑”,平台并未进一步明确。
此外,数字化时代,影视版权的保护与短视频创作的规范化并非一蹴而就,仅靠一方力量无法实现。
“政策的监管是底线,新修订的《著作权法》最大特点就是保护原创力度加大,侵权成本翻倍增长。短视频平台及内容创作者的自治,是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的主体。当然,用户鉴别能力的提升,是终极原因也是终局结果。”高承远说。
值得一提的是,长视频和短视频“版权大战”的背景是长视频当下处于下滑的曲线周期。
数据显示,2020 年 9 月,在线视频全行业月活已经从2019 年的 9.26 亿下降到 8.45 亿,渗透率同比下滑8.4%。
“短视频所具有的天然的效率性,与快餐时代的用户需求天生匹配。同时它也是一种推荐和筛选机制。身边其实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都是看了短视频平台的亮点内容,觉得不错再去搜索、回归长视频平台。”高承远解释,短视频崛起的底层逻辑在于其算法机制能够帮助平台抢夺用户注意力和观看时长。
这种推荐机制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除了对版权的保护,长视频平台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算法的引入,做好优质内容的筛选与精准推送,挽回正在流失或已经流失的用户。
高承远认为未来是短视频、长视频和中视频各守其位。短视频快餐式消费,核心要抓眼球;长视频持续提供优质内容,主要由专业机构承担内容制作 ;中视频的逻辑是为用户节约时间,快速提供较为全面的内容、资讯和解读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合博弈关系,互相有吸收、学习,也有合作和补充关系,背后是创作团队的专业分工与融合。新的产业形态也会形成一系列新的创意模式和传播路径,这是内容和渠道变异之后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侯亚丽
分享到: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