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正文

突破媒介视野 赋能人文传播——以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的创作传播为例

时间: 2022-04-13 08:57:25 来源: 俞 勤 马 扬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总台春晚”)以“新征程上的迎春曲,中国年里的欢乐颂”为创作主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浓浓年味儿经由大屏小屏、横屏竖屏传播,拂过大江南北,吹进千家万户。许多作品饱含团圆之思、团聚之情、团结之志,聚焦最具真实感最具感染力的时代新景观,刷新了春晚文艺创作新高度。

总台春晚从多元融合的制作理念出发,立足使命、守正创新,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紧跟时代步伐,内容创意上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求新意,全新的技术手段让文艺创作展新颜,传播方式上创新玩法,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一次有益尝试。

内容创意追新,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台春晚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提取创作元素,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推陈出新的创意呈现赏心悦目的视听效果,凸显了文艺创新的生生不息,让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魅力重绽。《只此青绿》《忆江南》《行云流水》等节目宛如一张张文化名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

传统文化创新融入时代气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是总台春晚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总台春晚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进而唤醒文化自信与历史文脉,让观众在春风化雨中浸润传统文化。

舞蹈《只此青绿》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色彩进行拟人化呈现,以端凝、垂思、雅望等舞蹈语汇观照青绿山水、峰峦挺秀,诗意表达山水画中的审美意境与人文精神。景观太极《行云流水》让刚柔并济的中华武术与展现中国高度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中华武术傲立高峰之上,回响天地之间,阐释了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生生不息梨园情》将京剧《岳母刺字》、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女散花》等经典剧目一一呈现,各路名家新秀轮番登台,不仅让观众在戏曲悠长婉转的唱腔中感受中华文明之美,更彰显了薪火相传的文化积淀和传承。音舞诗画《忆江南》结合演员的表演和吟唱,打造出了一幅人在画中游、画随景而动的诗意江南图景,亦真亦幻的景象为“诗意地栖居”寻找到精神家园。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贯穿了总台春晚的始终。在语言类节目中,姜昆、戴志诚的相声《欢乐方言》向观众输出博大精深的中华地域文化,卢鑫、玉浩的相声《像不像》将评书、二人转、秦腔融合说学逗唱,传统艺术形式演绎出时尚魅力。这些节目用丰富的视听元素,使得精美绝伦的文化艺术跃然于荧屏之上,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根脉。

新美学呈现带来沉浸式体验

多元素融合中的新美学呈现也是总台春晚的又一大亮点。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审美追求的融合创新节目大放异彩,它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使得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美学魅力。

音乐短剧《万象回春》融合了木偶、音乐剧、舞台景观等多种艺术元素,这种复合多感官体验的舞台呈现在艺术的碰撞中激发出更为丰富立体的审美体验,让观众在阳春白雪的典雅氛围中感受广袤中国的生态之美。《万象回春》融入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汇了更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哲学思考,展现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景观太极《行云流水》将中华武者送上了各大城市地标,在高楼之巅展现太极之美,和城市景观交融共生,一种古今对话的激昂情感随中国高度升腾云端。《行云流水》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 “新高度”,更是诠释“天、地、人合一”的观念。网友纷纷在微博盖起#当太极遇上摩登大楼#的话题“高楼”,惊叹“节目创意好棒,太极与高楼,现代与古韵,穿越时空的相遇”。武术短剧《乳虎啸春》以武术为载体,在三幕一尾声的结构编排中将虎娃梦想成为大侠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之间,在真实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新感受背后,都可见总台春晚紧扣当代审美和美学创新的笔触。独具中华美学特色的沉浸式视觉盛宴,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之美,创造了一场新美学的典范。

内容叙事观照新意灌注真情

总台春晚的内容叙事同样充满新意。集体记忆又称群体记忆,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社会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构筑了不同个体的共同记忆与认同。音乐短剧《万象回春》取材于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的热点新闻;三星堆文物现场发布仪式首次展示出了新发现的青铜大面具;零点倒计时刚过,三位航天员从遥远的太空为大家送上新春祝福,折射出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强的自信心……总台春晚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顾年度社会热点、梳理年度建设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都参与集体记忆的构筑与形成。

但同时,总台作为国家级的主流媒体,春晚的节目设置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才能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以小人物的身份来对大群体景观进行叙事时,往往能够以小见大,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以小人物作为叙事落点,属于一种典型的“释放话语权”的策略。

春晚语言类节目扎根百姓生活、聚焦民生热点、展现世间百态,塑造了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奋勇拼搏的新时代创业者等一大批鲜活的人物群像,集体记忆书写下的温情传递彰显了总台作为时代风云记录者的责任担当。这种温情化作小品《还不还》中“老赖”一角的迷途知返,《发红包》中外出务工群体在乡村振兴号召下返乡的雀跃激动,《父与子》中创业浪潮下父子间的矛盾与共情,以及《休息区的故事》中抗疫工作者夫妇互为彼此着想的小温暖。现实主义色彩的题材选择和叙事手法将大众记忆再度唤醒,美好结局的设置也让观众在新年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间大爱。从小切口反映出了时代主题,用有温度、有共情的叙事情节与桥段,将“大的时代背景”浸润得色彩缤纷,极具人情味。

新技术赋能,文艺创作拓展想象空间

以科技魅力为方寸舞台提供无限可能,借影像语言联通台上台下、屏幕内外。总台4K/8K、5G、AI、虚拟现实、新媒体制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总台春晚的舞台上绽放光芒。XR、AR虚拟视觉呈现技术突破时空限制,LED屏幕打造的720度穹顶空间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共赴星辰大海。

720度穹顶衔接虚拟和现实

时长近5个小时的文艺盛会,给观众带来“欢笑、优美、惊艳、泪目”的审美体验。艺术创意背后,离不开前沿舞台科技手段的支撑。总台春晚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优的检阅场,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造”魅力的大舞台。

今年总台春晚首次以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巨幕穹顶设计连接了观众席和主舞台,让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春晚演播大厅所用LED大屏幕总面积达到4306平方米。地屏区域和穹顶区域不仅可以根据节目创意需要进行编程,灵活移动,还能够通过每个移动模块上屏幕视觉的动态变化,使春晚演播大厅幻化成各种形态,与舞台表演交相辉映。除了视觉审美升级,分区域多点扩声技术保证了声音质量高度还原,声画完美融合带给观众极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

少儿舞蹈《星星梦》的背景塑造出太空星辰的苍茫,妆化道具和AR技术相结合映衬梦幻的舞美,在浩瀚无垠的星河里托举着孩子们的航天梦想;歌曲《春风十万里》中梯田、森林和湖泊的巨大影像让人徜徉于祖国大好河山,温拿乐队的怀旧金曲在荧光棒、烟花的簇拥之下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演唱会氛围。

内容和技术绽放融合之美

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说:技术“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制作技术的创新运用赋予整场晚会以梦幻般的气质和未来感的享受。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运用了XR、全息扫描等新型媒介技术,将《千里江山图》投影在一号演播厅,现场弥漫着一派来自宋朝的青绿山水。“次世代”4K超高清实时渲染系统,强化镜面反射效果,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在虚拟水面中反射出高清画面。

音舞诗画《忆江南》将国宝《富春山居图》“拆分”成150多个国画元素,通过扫描、建模与还原等后期制作,把这些元素整合成三维立体场景,最终营造出超然的山水之境。《忆江南》通过影视化全流程制作,结合CG特效与光学动态捕捉技术等,突破了传统舞台的表演空间,让国之瑰宝“活”起来。冬奥主题节目《冰雪闪亮中国年》,运用动画设计将冰雪元素与交响乐巧妙结合,AI多模态动态捕捉技术让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穿梭于冬奥场馆上空,带领观众聆听春天的交响乐。

全息扫描技术和8K裸眼3D呈现技术结合自由视角拍摄系统也给屏幕前的观众带来了较以往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歌曲《爱在一起》将歌声与科技交融,珊瑚环绕、热带鱼游弋、让人仿佛置身爱的海洋。歌曲《春天的钟声》如梦如幻的漫天飞雪飘洒在观众席上方,将春晚舞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最后技术的采用有效丰富了艺术的创造手段与呈现方式,打造了一方更加“表意、传神”的春晚舞台,唤起观众更强烈的共情力和审美愉悦感。

传播方式创新,跨屏联欢激活春晚魅力

总台春晚彰显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展现出新时代春晚的魅力、活力和创新力。一方面,立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媒体资源,多平台协作,实现春晚多样态、多终端、立体式、全覆盖的传播;另一方面,开拓融合传播新思维,开发新型跨屏互动直播新体验“竖屏看春晚”,呈现出融媒体多屏互动的特点。

竖屏“百城千屏”心意多

总台春晚推出新型跨屏互动直播新体验“竖屏看春晚”,一种更具互动感的观看方式和不同于横屏的视觉美学正在悄然生成。这一创新立足新媒体浪潮下人们接受信息途径的改变,充分考虑到观众收看春晚的媒介需要,践行“移动优先”发展战略,携手微信(视频号)以竖屏方式全程直播春晚。“竖屏看春晚”打破传统春晚构图方式,通过信息量采集择取、调整导摄系统等技术层面的突破优化呈现效果,努力实现“全新的一号厅,全新的春晚视角,全新的表现方式”,开启大型晚会直播全新样态,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视角和观看体验。

在收看方式上,总台春晚打造了全新的电视节目观看场景。“百城千屏”超高清公共大屏项目通过“8K超高清频道+地标大屏”的融合为总台春晚的播出构建全新的空间媒体传播矩阵,保证全国人民无论是安居于一室还是相聚于穹顶之下,都能享受光影盛宴,无论载体是手中一方屏幕还是广场大屏,都能实现同看春晚、同庆中国年的美好心愿。可以说,总台“百城千屏”超高清公共大屏项目点亮城市,电视伴音开通云直播,广场看春晚不再无声,春晚欢乐的氛围可亲可感。

融合传播刷新多项纪录

当下,多屏同看成为许多人的新型观看习惯。这种多媒介的跨屏互访重构了当前的视觉传播模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单向度的、单媒介的、单功能的传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传播形式。总台充分发挥全媒体多平台融合传播优势,连续第四年刷新了跨媒体传播的纪录。据统计,春晚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总台春晚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达12.96亿人,电视端收看为5.38亿人,移动端收看为7.58亿人。

数十个“热梗”话题被网友津津乐道,相继冲上热搜。诸如#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解读春晚只此青绿青绿腰##春晚版富春山居图##忆江南画风好高级#相继成为观众们的话题热议中心,被各类账号纷纷转发。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赢得观众的交口称赞。有观众表示,“满脑子都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舞动的青绿山水,如画的千里江山”。还有观众点赞春晚对传统文化的深耕和弘扬,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密集点赞,高校学者纷纷关注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美学成果正借助晚会深入人心。

截至2月1日凌晨2:00,总台春晚在YouTube和Facebook平台视频观看量为1730万次。在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西、法、阿、俄五种语言的自有新媒体平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央视网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春晚直播和点播的海外受众观看人次超过7102.9万,相对去年增幅超过一倍。春晚播后官宣稿件《新意盎然!〈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在欢声笑语中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上精气神》被翻译成日文、泰文,被日本最大的中国资讯平台Record China、泰国TNN电视台网站、BANMUANG新闻网等重要媒体发布及转发。

结 语

作为国家级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更多地关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展示,勇担时代使命。在内容创作及输出过程中,坚持在价值导向和创新表达方式中找寻平衡点,实现更广泛的大众传播和价值引导。无论是惊艳出圈的诗意舞蹈,还是酷炫夺目的沉浸式舞台高科技,抑或融合多元艺术形式的创新节目编排,总台春晚描绘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共同激荡起国人的心潮澎湃。总台春晚曲已终,但带给人们的文化韵味依旧绕梁不绝。技术之美、艺术之美和思想之美让国人如沐春风、备受鼓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春晚更像是一台关乎山河和岁月的序曲,礼赞过去一年的拼搏奋进,亦吹响了一起向未来的进军号角。

(作者俞勤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 马扬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采编部业务负责人、首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佳优秀编辑)

海南论道举行在即,听说你也很想去?告诉你一个免费参加海南论道的秘诀!

点击: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212865

责任编辑:侯亚丽

分享到: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集体记忆 行云流水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