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正文

9月以来全球并购交易总规模约为2010亿美元 同比下降33%

时间: 2019-10-29 09:44: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趋势下,并购市场的“隆冬”时刻表现更加明显。

高盛发布相关数据显示,9月以来,全球并购交易总规模约为2010亿美元,同比下降33%,创下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

“如今很多跨国大型企业都放缓了收购进程。”Rhino Trading Partners资本市场策略师Michael Block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不知道未来经济衰退将对被收购企业业绩成长带来多大的负面冲击,与其豪赌不如采取现金为王策略。另一方面,美联储连续降息令资产价格重获涨势,令不少卖家不愿降低身价,导致买家收购进程处于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引发9月以来并购市场规模骤降的另一个幕后推手,是越来越多投资银行纷纷收紧杠杆收购贷款门槛与企业发债(用于收购)业务。

Michael Block指出,以往投资银行主要按被收购企业估值与未来经营性现金流,作为杠杆收购贷款利率与额度发放的主要依据。但随着8月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压力明显增加,这些投资银行纷纷要求收购企业必须追加抵押物并将杠杆收购贷款利率抬高至少90-130个基点,这样就导致不少原先存在收购计划的企业纷纷打了退堂鼓。

Allianz Investment Management策略分析师Charlie Ripley指出,受全球贸易局势紧张与欧美国家从严审核外资收购项目的双重影响,如今越来越多中国资本也纷纷搁置了收购计划,尽管此举将会让中国资本损失一笔“排他性谈判保证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其中不少中国资本正在等待更好的收购时机,毕竟经济衰退压力加大迟早会令欧洲不少高新技术企业与零售品牌自己压低身价,给予中国资本逢低介入的机会。

四大疲软现象

“从8月起,整个全球并购市场就出现疲软迹象。”高盛集团全球并购业务联席负责人Dusty Philip表示。

在多位投行人士看来,这种疲软迹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收购意愿明显降温,很多已签订排他性收购谈判协议的企业纷纷以内部流程繁琐、董事会有新想法为由,转而搁置了此前的收购计划;

二是投行也开始收紧杠杆收购贷款门槛,以往投资银行对某些大型优质收购项目提供至少70%的杠杆收购贷款,但8月起这个数值降低至50%左右,且要求买家必须拿出新的抵押资产进行“增信”,导致买家觉得自有资金支出压力过大;

三是买卖双方围绕收购资产估值谈不拢的现象增多,尤其在7月底美联储扣动降息扳机后,卖家觉得新一轮QE周期将令资产价格再度升高,不愿在估值方面做出更多让步,而买家则担心经济衰退压力令收购失败风险增加而不愿抬高收购报价,因此双方僵持局面骤然增加;

四是欧美监管部门对外国资本收购本国企业的审批门槛趋严,尤其在高科技、通信、公用事业、能源、金融服务业等涉及国家战略安全方面的企业收购很容易遭遇“否决票”,导致不少跨国企业闻风叫停相关收购谈判,这也是今年以来这些领域企业收购规模骤然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在近日香港交易所放弃对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296亿英镑(约合364亿美元)收购、以及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国际集团与Altria Group Inc结束合并谈判后,整个并购市场骤然感到大型收购交易也因经济衰退压力加大与收购门槛抬高,处于迅速降温轨迹。” Charlie Ripley指出,但在健康医疗管理、医疗器械、零售品牌等领域,企业收购依然相当活跃,原因是多个国家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地市场对医疗健康管理与医疗器械的需求骤增。而且,零售品牌的收购活跃,也随着不少新兴市场国家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品牌运营型产业升级而骤然升温。此外,健康医疗管理、医疗器械、零售品牌也有一定抗周期性,被不少收购方视为避险资产加以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健康医疗等领域企业并购依然活跃,但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业绩对赌协议条款日益增多。

“这也是无奈之举,若卖家迟迟不愿在估值方面做出让步,买家只能通过签订更严苛的业绩对赌协议保护自身权益。”Charlie Ripley指出。

中国资本降温探因

随着并购市场遇冷,越来越多中国资本也开始转而选择观望为主。

一位参与中国企业赴欧收购谈判的投行机构负责人透露,8月以来,多家中国企业悄然搁置了收购计划,原因是企业需要将资金优先用于国内业务运营。但真实的原因,是企业担心收购审批趋严与全球经济衰退压力加大令收购失败风险骤然抬高。

“这些企业因此不得不损失一笔收购意向金。”前述机构负责人透露,因此,他正与一些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开展企业收购意向金损失险,专门为不可抗力政策(比如海外监管部门审批从严导致收购未能在期限内完成等)、以及企业主动放弃而导致收购半途夭折案例赔付不同比例的意向金损失。

然而,保险机构对此兴趣不高,原因是他们也预见到经济衰退压力加大可能导致收购谈判失败概率上升,这类保险很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与此同时,导致中国企业选择观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金融机构对企业海外收购的贷款支持也趋于谨慎。如今银行要发放企业海外收购贷款,都会要求企业拿出核心资产(能产生足够高现金流的主营业务资产)进行抵押,但事实上很多国内企业早已将这些核心资产进行质押,导致他们对海外收购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部分投行正转而帮助中国企业以海外被收购企业资产为抵押物,向海外当地银行申请相应额度的收购贷款。

“以往这类资本运作屡试不爽,但现在经济衰退压力加大,令海外当地银行也收紧了贷款门槛,成功案例少了不少。”上述投行负责人直言,原因是全球贸易局势恶化令他们担心收购后的文化磨合与业务整合风险骤增。

不过,也有一些中国资本找到了新的变通操作渠道,比如他们先通过PE基金收购海外企业,等待企业收购顺利通过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并完成企业文化磨合后,再择机出面从PE基金手里“回购”海外企业相应股权。

关键词: 全球并购交易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