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正文

重访温州“八大王”:罪与非罪 他们都曾轰动天下

时间: 2018-05-22 15:24:3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他们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重访温州“八大王”:废除投机倒把罪的亲历者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温州市乐清县(现为乐清市)的柳市镇,涌现出一批个体经商户。

他们在五金、矿灯、螺丝、合同、旧货、目录、线圈、电器等多个行业,不论是业务还是收入,均遥遥领先,在那个大米尚为2毛钱一斤的时代,有人年纯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他们被称之为温州“八大王”。

但在1982年全国开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运动中,“八大王”被作为经济犯罪分子受到打击,有的被收审关押,有的“畏罪”潜逃……是谓“八大王事件”,不仅在温州甚至在全国影响深远。

从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到被打击对象,再到平反后的全国推广,他们的命运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是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已40年,温州“八大王”现状如何?5月1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温州乐清市进行了探访。

温州乐清市柳市镇,街上四处是电器、五金店。

速读

温州“八大王”事件

1982年,因私人企业的野蛮疯长,国民经济出现过热,计划体制下的物资流通秩序大乱,国家遂以投机倒把为罪名展开严厉的经济整肃运动,到年底,全国立案各种经济犯罪16.4万件,结案8.6万件,判刑3万人。

其中,温州的八位商贩被列为典型,遭到全国通缉并公开审判,是为轰动天下的“八大王事件”。

“八大王事件”在1982年前后举国知名,一度压得温州民营企业抬不起头。1984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温州经济搞活无望”。他组织联合调查组,对全部案卷进行复查,得出结论是,“除了一些轻微的偷漏税外,八大王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八大王”从而咸鱼翻身,成改革先行人物。

郑祥青介绍他自己发明的新式水龙头。

A “八大王”面对面

释放后成温州第一批复印店老板 “线圈大王”郑祥青: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废除‘投机倒把罪’,我们肯定没有今天,肯定不敢做生意”

人物名片

郑祥青,72岁,温州乐清市柳市镇人。1978年左右,通过到地下市场购买电解铜,运到乐清市物资局调换铜线,再运回家自己生产铜线圈,4年时间,建起了3层楼房,银行存款超过10万元。1982年,因涉嫌“投机倒把罪”被捕入狱,后无罪释放,回家开打字复印店。现赋闲在家。

出事

那个炎热的下午

数十年后,72岁的郑祥青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是1982年里最为炎热的日子。那天,他带着20多个工人正在厂里挥汗如雨。几千个手工线圈的合同刚签不久,如果准时完成,他又将获得一笔令人望尘莫及的收入——他准备用它扩建一个大厂。

这时,门突然开了,进来一队身着“的确凉”的人。“我们是区委工作组的(当时的柳市镇为柳市区),有事要向你了解。”带头的人把证件晃了晃,“请跟我们走一趟”。

郑祥青被带到位于柳市镇城郊的一座部队撤走后留下的营区,当地人称它为“兵房”。“也没询问我过多的问题,就是了解一下我的线圈厂和我在银行的存款,然后让我等候处理通知。”但郑祥青一直没等到处理通知。

他在“兵房”里等了整整一年半(网络公开资料有郑祥青只被关了6天的描述,但他向记者解释,被关准确时间为一年半),没判刑,没定罪。

他被抓走后,他的妻子也被多次问话,线圈厂也紧急关闭。他们后来才知道,被抓的原因,是郑祥青涉嫌“投机倒把罪”。

那时,他是温州著名的“线圈大王”,时年35岁,在那个大米尚只卖2毛钱一斤的时代,这个年轻人,竟然拥有超过10万元存款,郑祥青头上的光环着实令人咋舌。

成名

“线圈大王”由来

郑祥青土生土长于温州乐清柳市镇,初中一年级辍学。18岁那年,作为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被下放到乐清盘石镇农村当知青。

种了几年田地后,他不愿再当农民,干脆别着工具上山砍树,手工做算盘珠子来卖。因为做工精细,人缘好,而后他被人带回柳市学电器维修。

1978年的一天,两个乐清本地人看他正摆弄电器,便焦急地问他有没有铜线圈卖,并介绍乐清智广电器厂很缺线圈,如果他会做,将有一笔大生意等着他。

于是,双方做了口头约定。

因为学电器,郑祥青对漆包线的工艺轻车熟路,缺的只是线圈架子。而后,他安排表弟上宁波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表弟在宁波买到了线圈架子。回来后,两人到废旧市场买回铜线和工具书,在家中鼓捣出了一个铜线圈。

对方看了很满意,让他加快生产。于是,表弟负责到地下市场购买电解铜,运到物资局调换铜线,郑祥青就在家中生产。

很快,第一批产品顺利交货,郑祥青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叫上妻子和亲人,又请了五六个小工,在家中办起了线圈厂。

再后来,他建起了三层小楼,工人最多时有30多个,线圈厂年纯利润达到3万元。

他成了柳市镇的风云人物,外界称他“线圈大王”。

出路

靠打字复印东山再起

被释放后,郑祥青收到了区委主动赔偿他的17000元钱。但他没再从事铜线圈的生产。

当时,郑祥青觉得,生产电风扇会是个不错的行当,便拿出了赔偿款和家中的存款,办起了电风扇配件厂。只是这一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整个乐清,乃至温州,生产电风扇和电风扇配件的工厂、作坊早已遍布。他启动落后,资金投入少,几年下来,竟然赔了不少。

电风扇厂办不下去,一家5口人要生活,怎么办?

颇有商业嗅觉的郑祥青在一次糟糕的个人体验后找到了“出路”。当时,因为要处理资料,郑祥青跑遍整个柳市镇,找了一下午,才找到仅有的一家打字复印店,又排了两小时队才得以复印。他忽然意识到,打字复印商机很大,遂前往杭州、北京,自费学习电脑知识。

1992年,郑祥青前往北京,花8000元高价买回一台电脑和打字复印设备,在柳市镇开起了打字复印店,成为了温州那时为数不多的经营打字复印的老板。

果然,生意出奇的好。

随后,他又叫上走出校门的女儿来店里帮忙。父女俩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即把当初开电风扇配件厂亏的钱赚了回来。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郑祥青又把家中的独子加入进来,打字复印店也从最初的十几平方米办公室,扩大到了上百平方米。

自此,他再次过上了旁人羡慕的生活。

赋闲在家后,郑祥青每天早起锻炼,写字、研究电脑知识,日子过得很惬意。

关键词: 投机倒把罪 亲历者 温州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