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定县万德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气候优势,积极推行“林业+养殖”特色生态产业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乡村群众通过发展胡蜂养殖看到了乡村发展“钱景”,把闲置的“青山”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
武定县万德镇自乌村委会下拖立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这里常年光照充足,林下资源丰富,是培育和发展胡蜂养殖产业的天然“温床”,当地苗族群众酷爱找蜂、养蜂。村民张照兴的父亲张文泽是该村小有名气的养蜂人,年轻时就开始接触胡蜂养殖,经过几年的摸索,掌握了一套胡蜂养殖技术。2022年,张文泽将胡蜂养殖从家里搬进了深山,首次获利后更加坚定了他养殖胡峰的信心。他开始教授张照兴养蜂技术,并鼓励儿子到楚雄、武定等地学习科学养殖技术,经过不断地总结摸索和创新,他们的养殖技术渐渐成熟,养蜂规模也逐渐扩大,蜂包由去年的30个扩大到如今的80多个。父子俩养殖的胡蜂品质优良,蜂蛹洁白饱满、软嫩鲜美,赢得了稳定的客源,蜂蛹还没成熟就被顾客提前预订,完全不愁销路。
胡蜂,又名马蜂、黄蜂,俗称“葫芦包”。因其蜂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且富含维生素,烹饪后风味香酥脆嫩,深受消费者青睐。此外,成年胡蜂还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也是蜂农的重要收入之一。
胡蜂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具备养殖成本低、周期短、收益高的显著优势。胡蜂的养殖周期通常为7至8个月,每年3月是最佳孵育期,幼蜂主要以蜂蜜水、蚂蚱、清水为食。圈养2个月后,蜂房会被移至植被丰茂的山林进行散养,经过2个多月自然育成即可销售。散养期间,胡蜂以森林和农田害虫为主要食物,在有效遏制森林病虫害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每年6月底就可以陆续的割蜂包卖蜂蛹了,一个蜂包可以割4次,每个蜂包能采蜂蛹5至8公斤不等,平均市场价为130元/公斤,一个蜂包最低可以卖到700多元,蜂王和蜂群有市场需求时也进行售卖,扣除饲养成本,今年估计能有近4万元的收入。”算着这笔经济账,张照兴脸上乐开了花。
得知张照兴养殖胡蜂收益可观,附近的村民慕名前来向他讨教胡蜂养殖技术。在他的带动下,今年上拖立村的张绍祥一家也养了30个蜂包。张照兴期待更多村民学习掌握胡蜂养殖技术,通过发展胡蜂养殖来促进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记者 武学成 通讯员 李佳鑫 苏爱淋)
关键词: 武定县万德镇 胡蜂养殖 色生态产业模式 胡蜂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