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根腐病。高温高湿天气,它来得贼快。”7月7日上午,太和县肖口镇钱庄村,科技特派员王松香冒着高温扎进白术田里,拨开一株叶子卷边的白术,顿感不妙。
“赶紧的,照方子配药打,晌午头别让太阳直晒着庄稼,该遮阴的一定遮阴。”王松香滑动手机调出自己多年总结的“治疗方案”,用沙哑的声音喊道,周围十几个猫腰围着的种植户,边听边点头。
“想跟老天爷抢收成,就三句话:赶早晚、勤跑腿、抓关键。”王松香手上活儿不停,药水配比分毫不差,嘴里头跟倒豆子似的,“这‘桑拿天’,病虫害可不等你,慢一步,地里的庄稼就‘焐’烂了。”与农业打了三十年交道,王松香对酷暑“烤”验格外敏锐。
“王专家,这‘下火’的天儿,您天天钻这‘火焰山’,图个啥呦?”种植大户王银山打趣说。“图啥?图个心安。天越烤得慌,苗子越离不了人。能帮老少爷们儿把汗珠子变成金豆子,这汗,流得值。”王松香一摆手,汗珠子甩出一道弧线,转身又扎进热浪里。
下午两点,闲不住的王松香来到肖口镇毛庄村蔬菜大棚,仔细查看瓠瓜长势。“伺候这水肥,得跟伺候月子一样精细。水大了,根‘泡’烂;肥猛了,苗‘烧’坏。”
看着满棚子水灵灵的瓠瓜,蔬菜大棚负责人李孝同嘴咧到了耳朵根儿,“王专家‘抗高温’的法子真管用。瞧这瓜,长得俊,味儿正,等上了市,那不得抢破头?”
“这场‘战高温、保秋粮’硬仗,特派员们功不可没。”肖口镇党委副书记李学峰来到田里“督战”,“天老爷发威,咱就得更勤快,一定要把抗旱保苗的窍门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伙儿听。眼下看,咱全镇的5万亩庄稼还扛得住,不影响产量。”
热浪翻滚的田野,科技特派员们用汗水浇灌着沉甸甸的希望,在滚烫的土地上书写着稳产增收的答卷。(记者 李鹏 本报通讯员 张磊)
关键词: 太和县肖口镇钱庄村 种植大户 科技特派员 肖口镇毛庄村蔬菜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