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视行业引以为傲的老年用户群体,对电视大屏的忠诚度都逐渐降低,甚至开始抛弃这个他们长期以来用于娱乐消遣、获取信息的屏幕终端,行业又该如何应对?
这并非危言耸听,如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电视大屏对老年群体的吸引力在不断走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老年用户离开电视大屏后的新去向,自然是移动互联网。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截止到2023年6月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为12.13亿,其中,银发人群持续增长,51岁以上用户人群占比已经达到26.4%,占比提升了2.3%。
图源:QuestMobile《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
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增长源,在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和月人均单日使用次数方面,51岁以上用户已经由去年6月的5.1小时、86.6次,增长至今年6月的5.7小时、111.6次,分别提升12.1%、28.9%。
虽然人们在一个时间段内会使用不同的智能终端,但时间和注意力毕竟有限,大小屏之间的精力分配自然也是此消彼长。
对此趋势更进一步的印证,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低门槛、强互动、快传播的短视频领域。比如有数据显示,超过60%的老年人会每天打开短视频平台,平均每次使用时长在1-2小时。
显然,在刷短视频这件事上,老年群体投入的时间并不亚于年轻人。以至于,去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了建立短视频老年人“防沉迷”系统的建议。而在抖音等平台的适老化改造过程中,也都上线了加强对老年用户休息提醒的时间管理工具。
与此同时,瞄向中老年群体的网红打造,也在变得越来越多,像“我是田姥姥”“末那大叔”“潘姥姥”等粉丝达千万甚至几千万的网红博主,都是此方面的代表。
而时下最出圈的,无疑要数迷倒万千阿姨和大叔的“秀才”与“一笑倾城”了,都说年轻人追星太疯狂,但在这两个分别被年轻网友称为“网红界靳东”和“中年人眼中的井川里予”的评论区,你可以感受到中老年人追起爱豆来与年轻人不遑多让的热情。
短视频平台的两大中老年顶流
也足可见,除了在时间花费方面和年轻人难分上下,在精力投入方面,老年用户更是毫不逊色。
其实,此前就有数据显示,银发人群线上娱乐化特征明显,且对于短视频、新闻资讯类APP的使用粘性高于全网平均水平。
不少网友也都表示,家里的长辈们早已经把消费娱乐、信息获取,甚至社交关系都转移到了抖音、快手等平台。
人的社交和表达需求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无关年龄。只不过,在短视频平台兴盛之前,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并没有合适的线上载体。
如今,情况显然不一样了。就像网友们所说的,很多长辈都习惯了随手拍一些日常,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他们也丝毫不吝于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点赞、互动。这也让短视频平台成为观察中老年人线上娱乐消费行为的窗口之一。
当然,不止短视频场景,《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还显示,在移动互联网的其他垂类场景,银发人群的渗透仍在持续深入。比如在活跃渗透率方面,银发人群在即时通讯、综合电商领域,分别达到了89.3%、76.2%,高于短视频。
图源:QuestMobile《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
拿电商场景来说,《2022人民美好生活洞察报告》显示,能单独购买生活用品的老年网民比例已达到52.1%。在今年的抖音电商第三届生态大会上,抖音方面也表示,部分品类下,银发人群的消费意愿不断提升。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着,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他们不仅在愈发娴熟地玩转智能手机,也在进一步拥抱抖音、快手、微信、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并在上面花费更多的时间。相应地,摆在中老年人面前的,也不再只有电视大屏等少数选择。
或者说,和电视大屏在一些年轻人面前的存在境况类似,对中老年用户而言,电视大屏也将由必选变成备选,留给电视大屏的心思和时间不断减少。
更重要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相比移动互联网不断通过内容打造、体验优化,以及真金白银的补贴等措施,为中老年用户走向自己铺设更加顺畅的通道,电视大屏却屡因操作繁琐、层级复杂、套娃收费等问题引发用户怨言,门槛颇多。直至今年,这些问题才真正引起产业上下的广泛重视。
在体验层面之外,对电视大屏而言,面向老年用户的内容与服务打造,同样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加剧,据测算,“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这一数字则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在此趋势下,从生活消费、社交文娱,到健康管理、医疗保健等,各方都在思考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价值。
对电视大屏来说,不管是出于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还是留住核心用户群,或是满足产业接下来转型升级的需要,都需要进一步加码老年相关业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