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OTT而言无疑是充满变化的一年。
用户方面,开年就遭遇了汹涌的舆论风暴,智能电视的广告、付费等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政策层面,由舆情引发的整改快速来临,产业链条迎来剧变;产品方面,各种新型屏幕不断分流下,智能电视有待从终端形态到业务创新的更多变革……
(相关资料图)
种种变化都说明着,OTT正在加快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在这一系列变化之中,有冲击和阵痛,也有机会和增量,但总的来说,这些变化长远来看都在推动着OTT产业向着更加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2023已过半,我们通过一些关键词,回顾OTT产业的上半年。
舆论
OTT的2023年,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由用户的集中吐槽开启的。
比如今年第一个工作日,#看个电视太费劲了#的微博话题就引来不少网友围观,关于智能电视套娃收费、操作繁琐、广告太多等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紧接着,因套娃收费等问题,智能电视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被集体吐槽,不仅引来各路明星、大V下场,各大媒体也纷纷跟进,人民日报更是三评“套娃会员”。
不得不说,电视大屏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互联网舆论中心了,而今年上半年,却是数次登上热搜,只不过是以这种并不受人待见的方式。
对于收费、广告这些智能电视上普遍存在的痛点,其实由来已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产业的无序,尤其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的糟糕用户体验,只是这些问题从未被置于如此广泛而又集中的舆论情境当中。
因此,此次智能电视面临的舆论风暴,不仅前所未有的猛烈,也成为今年产业大范围整改的导火索。
整改
舆情倒逼整改,并加速了OTT的合规化进程。
针对今年以来互联网电视的负面舆情,先是2月,广电总局召开了相关整治会议;后是3月,广电总局领导分别赴未来电视、银河互联网电视实地调研,研究进一步落实集成平台主体责任,促进互联网电视规范有序传播的工作举措。
4月,广电总局、工信部、总台再次召开互联网电视管理工作会议,七大互联网电视牌照商及各大电视机厂商共同参会。之后,则发布了《治理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问题,推进互联网电视传播秩序规范管理工作方案》。
对于这一工作方案,不仅是广电总局时隔12年后对181号文的再次重申,也对用户、计费、会员、数据、内容、EPG、应用商店八个方面的整改工作进行了明确的时间点和工作目标,而且具体到了月份。而这一方案的主基调,就是电视机厂商“交权”,牌照商全面主导。
从一系列动作中,不难看出监管层面对纠偏行业乱象,确保互联网电视行业合规有序发展的决心。
当下这个时间点,正是此次整改落到实处的关键时期,虽然这也将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随着整改的不断推进,OTT市场必然会迎来阵痛,并引发产业利益链、生态链的整体变化。
至于具体的整改情况如何,解决累积多年的产业痛点会出现哪些阻力,牌照商能否承接,整改又是否能做到治标又治本,也值得持续关注。
规模
虽然当下智能电视在用户方面面临着诸多吐槽,政策方面迎来着一系列监管举措,但OTT的市场规模依然在上涨,势能也在不断增强。
勾正科技3月份发布的《2022中国智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底,智能电视用户已突破3.15亿户,日均日活规模较2021年增长16%,日均开机时长增长21分钟。
在具体的应用侧,增长也有不同维度的反映。比如《白皮书》显示,部分头部媒体OTT端流量已经超过移动端,智能电视多家媒体整合会员覆盖率突破3成。
用户、流量、付费的增长,同样也意味着OTT广告资源仍有足够购买空间。实际上,大屏各方也在通过技术、运营等方式,不断创新广告形式,优化广告方案,促进OTT价值更深入的挖掘。
作为大屏产业中最开放、最具互联网属性的渠道,从长短视频内容,到更加场景化的应用,OTT接下来势必会承载更多服务。与此同时,随着整改带来的用户体验改善,也有望推动OTT流量与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细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