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在“2022中国电视大会”上作了《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的电视未来:无屏生态》的主题发言,提出视听平台的演变进程是“单屏-多屏-跨屏-无屏”。
他认为传统视听和智能视听的最本质分野就是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一下子多元化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走向以用户为中心,从二维世界走向三维乃至更高维世界。我国视听业现在还处于“跨屏”初级阶段。如果融合监管通道进一步完善,会给中国视听业带来更蓬勃发展机遇。他指出,“媒体融合是一个过程。整个过程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立”。
(资料图片)
01“传统视听”与“智能视听”
的根本性区别在于技术
“传统视听”与“智能视听”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由此又带来渠道、平台、终端等多层次的区别。
在技术层面,传统视听是单一传播和告知;智能视听实现了双向和交互,在技术对用户进行捕捉、感知、洞察,由此匹配用户可以接受的渠道,并制作视听内容。
技术带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了视听技术的变革。传统视听和智能视听的最本质分野就是,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多元化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走向用户为中心,从二维世界走向三维乃至更高维世界。
02智能视听时代形成了
“非线性发展的产业链”
“传统视听”与“智能视听”由技术的区别,生发出来的区别非常多,比如渠道和平台。
过去传统视听,基于大屏或者收音机,或者说基于传统广播和电视。到智能视听时代,早已从单一屏幕走向多屏、跨屏。
传统视听的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都围绕传统视听大屏生成。比如美国的迪士尼、环球影城,都是基于传统大屏产品,延伸出来产品链和供应链。
在智能视听时代,往往产品的起点和原点,未必是大屏。大IP可能在游戏或者小屏中生成,进而形成非线性发展的产业链。产品链更长,供应链也更复杂、更多样化。这当中不仅有内容生产,还有硬件供应商,还有线下服务提供商,等等。
03我们目前在“全业态产业链”
开发上还远远不足
胡正荣将智能视听时代形成的“非线性发展的产业链”,称为“全业态产业链”,表现为——产品链更长、供应链更复杂。
在美国,早在非智能视听时代,已经尝试“一鱼多吃”,比如好莱坞电影出品后,分解成系列产品,比如游戏、动漫,线下衍生品,甚至还有主题公园等,将大IP做多元开发,形成全业态产业链条。
我国目前在“全业态产业链”开发上还远远不足。“为何叫全业态产业链条?产业链变得非线性。不知道哪里何时就能长出去一个机会点。这就带来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多样化。游戏、有声书、播放平台,都有盈利点。现在可不知道长尾效应有多长。”
全业态产业链之下,给供应链、价值链、产品链带来了更多机会,覆盖的利益攸关方更多,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04我国视听业现在
还处于“跨屏”初级阶段
我国视听业现在还处于“跨屏”初级阶段。之所以说是初级阶段,是因为跨屏涉及到屏背后的中台监管。我国是分行业监管,由于上层监管部门之间的区别,在单一账号联通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举了个例子,文化旅游部成立后,对中国的文化和旅游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因为旅游,没有文化是空壳;文化,需要旅游的亲身体验。
互联网技术本身就是融合性技术,如果融合监管通道进一步完善,会给中国视听业带来更蓬勃发展机遇。“其实这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05创意,不分平台和渠道;
技术,也是如此
创意,不分平台和渠道,技术,也是如此。文化数字化,是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来做文化。渠道不同,是因为硬件实现方式不同。渠道划分利益攸关方,由此各自固守一摊利益,也就情有可原。
跨屏生态的建立,意味着资源要在所有的平台配置、打通。这给部门壁垒、行业壁垒、监管壁垒提出挑战。
技术是通的,平台是通的,产业链是通的,现在特别明显的是底下是通的,但监管方很多。当前体制机制和监管优化方面亟待优化,才能突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06无屏,就是元宇宙,
要想更好地发展,应减少终端依赖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跨屏的下一个阶段是无屏。无屏时代,用现在最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元宇宙。要想发展好,就要减少对终端的依赖,越无形越便捷越好。
目前元宇宙的实现还是初级阶段,因为要用头盔之类的终端。对于无屏的实现技术,无论软硬,都不会太困难。未来这方面的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实现起来越平滑。
对于无屏如何更好的发展,在减少终端依赖和提升用户体验之外,特别重要的,是“应用场景成熟且完整”。
不仅仅是娱乐行业,如果沉浸式影像渗透到在教育、健康、卫生、医疗,银行等领域,未来前景就会非常可观。
07如果能够实现去现场70~80%的体验,
可能带来革命性变化
视听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相互交往,乃至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在教育、工业、医疗等更多领域应用起来呢?这些应用场景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
有一个预判,“如果能够实现去现场70-80%体验,可能给各行各业和视听业本身带来革命性变化。比如,我没去卡塔尔看球,在家就能实现70-80%体验。”
再比如,远程医疗场景下,一些家用小仪器将人体基本生物指标实时传给大夫,结合远程全息影像技术,应用起来障碍不大。
Facebook改名Meta后亏损严重,说白了就是没有找到应用场景,实现技术上也需要进步。无屏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8迪士尼旗下几大流媒体服务
的全球订户数超越Netflix带来的启发
在被问及如何有效构建视听业“跨屏、无屏”生态,是否有规律和案例可循的时候,胡正荣表示,“确实是有规律的,也有案例可以参考学习”。
迪士尼旗下流媒体平台总订户数超越Netflix,就非常具有典型性。“尽管国别不同,我想,业务流程是可以学习的。对好的IP做开发的思路,完全是世界通行的。IP全流程开发,谁都可以做。”
Netflix每年在内容上投入超百亿美元,因为要不断积累自己的IP库。所以说,传统主流媒体有它们的长项,比如迪士尼无需投入太多资金做新IP,光是已有IP改造就很可观了。
中国的主流媒体有品牌优势、公信力优势,也有IP优势,老百姓都是很认可。老牌媒体迪士尼的做法,值得中国主流媒体参考。
09对中国电视业
在2023年发展的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注意到在报告的表述中,“没有提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等概念;而是直接提全媒体传播体系,而且用了加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要“看结果,看效果,即以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个结果为导向”。
胡正荣对五年之后的传统电视大屏的预期是,“一定要建成跨屏生态”,“那时候中国的广电行业,不再是传统广播电视,而应该叫全媒体视听行业”。
建成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中国电视业会是什么样呢?那时候,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渠道是多平台的,内容是多形态的,应用是多场景的,业态是多样态的,形成了非线性的、开放式的循环。
在二十大报告指导下,在未来五年,第一步,是从电视业发展为视听业;第二步,从视听业跨一步,到全媒体视听业。
那么,如何看待媒体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立有何关系呢?
他的看法是,“媒体融合是一个过程。整个过程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建成全媒体传播体系”。
具体到对2023年中国电视业的期待,胡正荣谈到两点。第一,中国电视业向多媒体生态或者跨屏生态迈出实质一步,特别重要的是“平台再造,流程优化”,“比如工作室制的普及,围绕内容怎么开发产品都可以”。第二,广电系统内部尝试打通,比如有线电视、IPTV、OTT等,“哪怕不融合,退一步至少要做到后台、中台兼容,平行主体之间协同,顶层设计统筹”。
18周年感恩回馈活动重磅来袭,这次《智能视听产业月报》也免费送了!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