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的行业观察者,灯少是一个总要打破人们糊给电视新媒体产业的美颜滤镜,给大家看原图的人。
【资料图】
回顾过去十年,这样的往事比比皆是。甚至在2017年行业一片欣欣向荣时,他也撰写了多篇“盛世危言”,直言市场的冒进与隐患。
在此次“视听·这十年”系列访谈中,他一面感叹过去十年是“从0-1的创世纪”,一面谏言“产业各方要有‘有为才有位’的觉悟”。
网络上有这么一种说法曾被套用到各行各业——今年可能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灯少觉得这话用在电视新媒体产业虽不完全对,但后半句没准儿真说中。
其实这种焦虑用一种更直白的方式表达,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产业再不忙着求生,就是等着消亡。
“到现在还认为电视的未来仅是视听内容的话,一定是走了一条下坡路”,灯少说,“过去十年,是电视视听变革,推陈出新的十年;而未来十年,电视应不止于视听内容,而是开启电视内容+服务的十年。”在目前IPTV、OTT、DVB三足鼎立的大屏格局中,灯少认为IPTV最具备能代表未来电视的潜质,但他又补充,具备潜质不代表一定能走完这条路。
表面上看,这是一位行业观察者在制造焦虑,但如果联系上灯少的从业经历及当前的产业背景,或许这些预测背后真是一片洪水滔天。
从0-1和从1-N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在回顾视听产业过去十年时,灯少引用了李白的这句诗。虽曲折蜿蜒,却处处风景,经历过艰辛,也收获了成长——IPTV从2200万到3.7亿,成为电视媒体传播主渠道;OTT则通过产品和体验升级,激发了用户看电视的热情。十年间,以IPTV、OTT为代表的中国视听产业实现了从0-1的蜕变,也推动了中国电视机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这十年,灯少认为是“技术破壁”。视听行业的成长离不开技术破壁带来的支持,不管是从模拟到数字的传输演进,从ADSL到光纤的网络升级,从电视到智能电视的产品升级,从标清到4K的体验升级,还是从EPG到智能推荐背后的AI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服务升级等等,在灯少看来,过去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破壁带来的红利,“技术打破了视听产业原有的管制壁垒,推动了视听的产业变革,通过商业格局的新构,重塑了产业的新形态,甚至再度引导了政策的锦上添花。”
当产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新业态的崛起就是必然结果。
但时代在变,一方面中国视听产业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另一方面宏观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规模完成积累之后,如何让规模变现,已经成为这届视听平台们的普遍困境和焦虑。局面已完全不同于十年前。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技术破壁的十年,那么未来十年则是商业破界的十年”,灯少说,“现在视听行业需要打破固化的舒适区,破界寻求合作的新机会,需要构建从1-N的百花齐放。”
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技术跑太快,商业化进程明显跟不上。灯少感叹,往往一个技术的商业价值尚未被激活,就已经急于推广下一代技术,4G到5G,4K到8K都是典型代表。灯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技术忙于不断迭代升级,没有给商业落地留下有效空间,,那技术突破的价值何在?
灯少说,“我更希望我们对于技术与商业化的结合更紧密些,也更踏实些,而不是技术盲目求新求快,迫使商业化的立足点不断变更,造成技术下的产业内卷。”
跳出视听看电视
内卷可能源于技术,也可能源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