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职场喜剧《朝九晚五》(9 to 5)以超高票房轰动全美,如今原班人马携带2022年版《依然打卡上下班》(Still Working 9 to 5)回归。该片沿袭了1980年的风格与主题,即在笑声中探讨关于办公室女性待遇及地位的严肃话题。
但《依然打卡上下班》比起普通纪录片还要更进一步。或者说,它不只是电影,更像一个范本。该片几乎盘活了整条产业链路:创立专属网页,与主演联动,邀请网友一起就女性职场议题发声,形成一片社会讨论;而商业方面,它们不仅售卖印有影片logo和名称的周边,并且发行了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利润双丰收。
来点背景
(相关资料图)
有些电影并不长寿,而有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凸显其魅力。
就职场喜剧电影《朝九晚五》而言,它属于后者。这部电影的主演简·方达(Jane Fonda)、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和多莉·帕顿(Dolly Parton)以幽默巧妙的风格讽刺了办公室性别歧视。但令人沮丧的是,在影片成功取悦观众的40年中,《朝九晚五》反映的问题离1980年首映时并没有什么改善。
「这是一部关于秘书们幻想谋杀她们老板的电影」,简·方达在1980年采访的一个片段中笑着说,这是由卡米尔·哈德曼(Camille Hardman)制作、加里·莱恩(Gary Lane)导演的纪录片《依然打卡上下班》的开篇。方达的这句话有力地总结了《朝九晚五》的内容与主题。
《依然打卡上下班》作为解构原版电影的延伸纪录片,解释了为什么《朝九晚五》在70年代末启迪了对办公室的性别不平等的重视,并审视了上映至今40年内性别职场问题的演变。
《朝九晚五》起始于简·方达与活动家凯伦·努斯鲍姆(Karen Nussbaum)的亲密友谊,凯伦在经历了数次办公室性别困境后,于1973年与她的朋友艾伦·卡塞迪(Ellen Cassedy)一起成立了9-5全国工作妇女协会(9 to 5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rking Women)。
随后影片探讨了该组织的开创性历史和活动内容,即为女性办公室工作人员举办非正式聚会——在午餐休息时间分享她们被男性同事和老板性骚扰的经历,被安排低工资、有辱人格的工作任务,以及失去本应得到的晋升。这种男性很少经历的职场屈辱需要得到解决,经常参加这些会议的妇女终于有机会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在不危及职业的情况下创造改变。
在今年的多伦多Hot Docs纪录片电影节上放映的《依然打卡上下班》,不仅回顾了原版电影的影响力,也是对当今文化景观的剖析反思。这部纪录片立足于21世纪回顾《朝九晚五》40年前提出的问题,并让影片中的所有明星重新思考如何通过喜剧的方式研讨社会议题。
风向艺评
《依然打卡上下班》看似是重炒了一盘40年前的冷饭,但却触及了时代议题的所有重点。
影视行业本身具备强宣传属性,通过互联网的放大器传播后,#MeToo运动对好莱坞的影响迅速引起女性职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讨论,而这时重启一部40年前的优秀作品很容易便会引起关注与共鸣。
《依然打卡上下班》的归来一开始就表达了「不只是电影,更是运动」的信息,围绕这部电影开启的全部宣发活动也是以宣传运动的形式。
首先,以社交媒体为阵地,倡议素人至艺人在内的所有女性发声,增加社媒传播力度。《依然打卡上下班》的官网上线一些女性名人的访谈视频,讨论自己入行以来受到过的不公待遇。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也专门有节目名的标签,网友可以在标签下分享自己的经历,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
其次,通过售卖实体及虚拟周边纪念品的方式增强受众粘性并提升经济效益。国内外电影上线宣传期间也一般会制作周边产品,但很少有像《依然打卡上下班》这样成立官网售卖专区的。或许它的「不避嫌」,也是认准了自己是一项「运动」,而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
除了传统商品,该组织还设计并出售NFT。西方世界「万物皆可NFT」已蔚然成风,国内各类公司也将NFT作为营销手段和内容,其中包括电影营销,如《四海》《奇迹·笨小孩》。发售NFT一方面可以以低成本实现盈利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发售限量彩蛋的方式套牢用户且以其「独一无二性」减少盗版对IP的伤害。
虽然近年来好莱坞艺术作品承载过多「政治正确」表达责任导致的僵硬引人诟病,但《依然打卡上下班》的社会和商业任务得到了较好的完成,由此来看,这部作品可以给国内电影行业提供不少经验。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