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用地预审和选址“两审合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批准“两证合一”; 充分保障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线、创新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市本级受理统一登记业务393万件……5年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着力提升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保障能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
5年来,市规自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1+4”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实现用地预审和选址“两审合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批准“两证合一”,高效保障项目落地投产。国家级试点“智慧长春”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设计及“智慧净月”“多规合一”“雕塑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典型应用示范,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
同时,基础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平稳承接省级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建设用地会审机制,保障了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线、创新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建设“智慧长春”时空大数据平台,按照试点要求,已建成覆盖市域范围共5大类39个年份149个小类的时空数据资源池,初步完成“全息长春”“长春印迹”“应用集市”等模块,为全市提供“一张图”服务。
在基础要素保障的基础上,圆满完成耕地保护任务。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黑土地“表土剥离”制度,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动态平衡。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域耕地面积为189.91万公顷,按照现行总体规划我市耕地保有量为167.34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总量为143.93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比例达到86%,超额完成了耕地保护任务。
与此同时,5年来,市规自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创新抵押登记“银行代办”、弱势群体“绿道先办”、午休时间“正常通办”、特殊情况“上门帮办”、审核进度“自助查办”、登记证书“免费邮办”、效能监管“专人督办”、缴登记费“网上随办”等便民举措。自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市本级受理统一登记业务393万件,发放证书(证明)350万本(册),受理发证量占全省43%。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交房即办证”,将符合基础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纳入“交房即办证”范围,采取跟踪服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倒排工期、现场办公、协同推进等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了“住权”和“产权”同步办理。截至目前,已有“万科·西宸之光”等25个项目、247万套住房实现“交房即办证”。
(记者 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