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四川农业大学团委通过“一批实践典型选树、一系列实践成果交流、一体化朋辈课堂”三位一体引领全校学生在榜样示范、交流互促、朋辈引领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将返家乡社会实践成果的静态势能,转化为实践成果育人的动能,将实践中的鲜活素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将实践场景延伸到育人课堂,促进社会实践育人精细化、长效化和体系化。
多样化典型选树,榜样力量强引领
为更好的发挥优秀社会实践的示范引领,更好的体现实践成果的多样性和特色性,更优的实现全校一盘棋统筹和学院自主化实施协同联动,返家乡社会实践通过校级单项奖评选和院级自设优秀评选相结合的方式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在以往的十佳实践团队的基础上,新增实践品牌项目、优秀实践微视频、优秀实践故事等类别,鼓励全校学生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并形成丰富的实践成果。
全校共162个实践成果申报优秀,最终“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经营科普先锋队”等10支实践团队获评校十佳实践团队,“情系三农”等5个实践项目获评校优秀品牌项目,“护林防火,防于未燃”等3篇调研报告获评校优秀调研报告,“食代先锋队——红色饮食短片”等4个实践视频获评校优秀“微视频”,“共同抗疫,绽放青春”等6个实践故事获评校优秀实践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长期探索,许多实践团队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经过持续多年的建设,摸索出长期化、品牌化、专业化建设实践品牌的特色路子。
动物医学院的情系三农——国医卓牧助农帮扶团,联合专家志愿者、返乡志愿者、高校志愿者建立中医农业志愿服务团,连续8年开展中兽医科技帮扶、中兽医文化宣传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形成了“1+5+10+N”的实践助农模式,同时逐步拓展云调研、云课堂、云帮扶的全新线上实践形式。
园艺学院的“果园子、茶杯子、蜜罐子”实践团,经过5年持续建设,形成“党建+合作”“帮扶+公益”“科创+创新”的实践服务模式,深入多个自然村落,瞄准当地产业发展痛点,切实开展“助农增收、促产增效”实践行动,助力当地特色产业模式的推广和升级,引导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转型,用青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水利水电学院的“水足迹”团队挖经典水利民生工程、红色治水精神与红色水利文化,并依托文本、照片、手绘、视频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并通过系列宣传将鲜为人知的红色“水”精神带入大众视野,为后期支教团队提供特色宣讲素材。
法学院的法源乡村法治建设实践团2018年成立以来,贯彻“以法利农,法农融合”的宗旨,聚焦农村法制建设,先后300余人参与法治帮扶活动。他们对接乡企人才、基层干部、职业农民等一线农业人才,提高其法治素养,助力其成长为乡村“法律明白人”。
青马班的百余名学员组建“青马燎原”实践团,在去年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用20讲红色课堂、40个党史微视频、20个红色宣讲站构建起红色传播体系。
分众化交流,成果汇聚促提升
“让每个团队从案例分享中懂得如何设计实践方案,完善实践过程,让每一位同学懂得实践是大学生‘行走的社会大课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学院创新线上线下互动,用青年更喜欢的方式开展实践交流和成果宣传。项目研讨、特色项目案例分享、团队组织体系完善……全校开展分众化各类分享交流会700余场。
管理学院举办“返家乡”社会实践经验分享圆桌会议,通过“面对面”畅所欲言,输出实践感悟及经验,实时接收建议并提出想法,实现“薪火相传”和“以老带新”。食品学院通过展板、实物和现场互动,鼓励同学在“队内交流-项目合作-院系联动”的沉浸式体验中打开实践思路。《看看动科er在这个春节做了什么?》《张艾琳: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动物科技学院、园艺学院将“实践+”专题融入示范性团日活动,同时开展活用新媒体,融合提升思想凝聚力和实践动力。动物医学院着眼实践内生动力提升,通过百余场“辅导员在线答疑”“实践故事演讲”“模拟实践比赛”,构建“医家人口述实践+”“医起云实践+”的学习氛围和生动语境。
校团委编撰整理各类实践案例150余份,形成“社会实践”案例库,通过资料共享,为实践团队提供案例参考。
分类化朋辈课堂,全线贯通引成长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展现青春正红底色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埋下奋进向上的青春理想。”青马学员吴启杭将实践启示通过青课堂分享给学生融媒体中心的师弟师妹们。
跑步协会会长刘笑诚在协会沙龙中谈《中国飞人的热血青春》、农资2班团支书金芮民在青马故事会上讲《稻田“守望者”》……3月以来,100余名院校两级青马学员将“理论”“三农”等百余个青春实践的奋斗故事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助力全校师生在三农情怀和榜样故事中学习历史经验和实践启示。“川农大老专家们的爱国敬业、吃苦耐劳、创新创造的实践精神带给我深深的触动,我也不能只停留于课堂,要到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去锻炼。”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大一学生谢永毅已经在着手组建一个实践小队,准备跟着老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专职团干彭小芮通过实践微课为食工2021级3班等4个支部共计100余名同学带去《实践——让大学生活更精彩》的专题分享。“这次分享,不仅增强了我开展好社会实践的信心,更让我明白社会实践并不是只在假期里开展的。”大一新生李美珠在分享后说道。
校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体化建设思政实践课,成立第二届学生实践宣讲团。宣讲团将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思政元素,为同学们带去标准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实践朋辈课。
青课堂、思政实践微课、实践宣讲团进思政课……校团委注重将实践内容、成果、经验转化为日常实践育人的生动素材,通过构建一体化实践朋辈课堂,将实践的生动场景融入到理论学习,让同学们在“学中做,做中学”中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作者:周秉桦、徐熙媛、陈玺竹)